
为深入推进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自评自建工作,展示各二级学院在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举措、特色与成效,学校陆续推出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各二级学院巡礼。本期巡礼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

01
学院简介
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前身是萍乡教育学院化学科,源于1972年创办的萍乡师范初中化学教师专科班,2015年正式组建为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现设有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应用化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生态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种子科学与工程六个本科专业。
在50余年的办学实践中,深入践行“厚德至善、励学笃行”的校训精神。学院秉承“立足萍乡,服务地方,以化学为基础,以材料、环境为重点,紧密结合地方产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不断提高学科整体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成为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的基地。学院坚持以本为本、强化学科专业建设,材料与化工专业列为江西省高校“十四五”期间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立项建设总体规划,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为江西省高校一流特色专业。学院教工党支部被评为“全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78人,其中教授7人,副高级2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2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6人。拥有国家及省级人才10人,学院为江西省人才工作示范点,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等国家和省级奖项近10次。

(学院教师合影)

(曾慧慧老师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02
特色一:思政引领,筑牢立德树人政治根基
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深化树人体系,夯实教育根基。引导教师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学院结合理工科类课程的特点,加强不同课程之间的思政元素交流,提高课程思政建设水平,学院构建以“三是”“六进”“五航”为内核的“365”安源红色文化育人体系,打造“一年365天,天天有思政教育”的育人格局,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院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组织学生赴安源馆接受革命教育)
树立育人标杆,强化示范引领。鼓励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申报教学名师、教学项目、教学奖励和一流课程等,参与教学竞赛,为青年教师树立榜样;重点关注近5年来校的青年教师,通过开展讲课比赛、院领导听课和老教师“传帮带”等一系列活动,不断强化示范引领,提升教学水平。制定《萍乡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课程思政实施方案》,引导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充分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有机融入教学设计,并写入教学大纲和教案。近年来,学院邀请专家开展课程思政辅导;每学期选取10%的开课课程为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课程获得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3门课程入选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

(江西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03
特色二:科教融合,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学院践行“明德铸材、格物求新”的院训精神,秉承教研相长理念,推动教师在深耕前沿科研领域的同时,固本浚源,全面落实本科教学的核心地位,练好课堂教学内功,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和优秀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近年来,学院在科研成果上持续取得突破,高水平科研反哺教学,极大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柯华教授和廖建珍副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2项,发表JCR一区20篇,他们将科研成果和实践应用于《有机化学》课程的多个教学环节,团队近几年指导学生获得包括“挑战杯”和“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国家级和省级以上奖励5项。曾慧慧教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她指导的学生近年来在学科竞赛方面表现优异,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郭海峰教授团队依托“江西省环保材料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取得的科研成果受到同行的高度关注,团队指导本科生以第一作者或共同一作发表SCI论文3篇,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发明专利1项,获得省级学科竞赛奖3项。还有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专业)带头人郭新爽博士、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得者王献忠教授,等等,充分吸纳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学生在实践中不仅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科研成果获江西省科学技术奖)

(教师科研活动)
04
特色三:与时俱进,专业建设绘蓝图
随着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和围绕江西省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和萍乡市“10210”实施方案,学院以当前新工科和专业认证等专业建设新理念为指南,对学院教学规章制度和专业结构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与调整,为专业发展擘画蓝图。
聚焦社会需求,优化专业布局。萍乡为全国水稻制种大县(区)、杂交水稻制种之乡、国家现代农业(种业)产业园,2024年,种子科学与工程新专业获批招生。萍乡芦溪县是“中国电瓷之都”,芦溪县的中低压电瓷电瓷产品占据了全国市场的四分之三和国际市场的五分之一。为主动服务区域、面向行业、面向产业办学,学院申报的电瓷产业学院,获批省级重点现代产业学院,从2024年开始将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电瓷方向实现首次招生。

(电瓷产业学院----江西省重点现代产业学院)
04
特色四:百花齐放,学生培养续辉煌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在学生培养方面,除科学研究和学科竞赛之外,学院在就业考研等方面也取得丰硕成果,培养成果百花齐放。
科创竞赛露锋芒。近5年来,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覆盖率达80%以上,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38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57项;在“挑战杯”课外科技学术作品大赛获得国赛三等奖4项、省赛一等奖4项;“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获得国赛铜奖2项、省赛金奖3项;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获国赛铜奖2项,省赛金奖2项、银奖6项;学生发表含第一作者在内的各类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2篇入选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
(第十八届“挑战杯”江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
(第十四届“挑战杯”江西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
深造领航铸标杆。近5年,每年考研录取率保持在30%,其中25%以上考入西北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兰州大学等“双一流”学校和研究机构深造,考研录取率连续八年稳居学校前列。
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近五年考研情况 |
届别 | 毕业人数 | 录取研究生人数 | 录取率 |
2025届 | 365 | 130 | 35.62% |
2024届 | 347 | 102 | 29.39% |
2023届 | 338 | 108 | 31.95% |
2022届 | 240 | 82 | 34.17% |
2021届 | 157 | 54 | 34.39% |
(2025年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考研情况报道)
06
学院未来发展规划
学院将围绕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实施“12310战略”,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党建引领,深化产教融合,加强内涵建设,将“12310战略”细化为具体项目清单,构建与地方产业相匹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专业体系,不断优化师资队伍,全力实施以应用型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战略,为建设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做出新的更大贡献。